文化佛山行丨何为佛山?在陶艺、粤剧、功夫里读懂佛山

  • 时间:2024-08-01 18:04
  • 来源:金羊网
  • 阅读量:18703   

文、图/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吴泳 郭子扬 实习生 李晴 全田荣

谈及佛山,您的第一印象是什么?

从早年间李小龙的《精武门》、李连杰的《黄飞鸿》,再到甄子丹的《叶问》……佛山给外地游客的第一印象,大多离不开功夫元素。似乎佛山这个地名与功夫已紧密联系在一起,是一座不折不扣的“武术之城”。

千面佛山,永远不止一面。2019年GDP突破万亿元大关、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,这是佛山的“A面”——制造业大市、经济强市;中国龙舟龙狮文化名城、粤剧发源地、岭南文化发源地和兴盛地之一,这是佛山的“B面”——历史文化名城。

7月31日,由佛山市委宣传部、佛山市委网信办指导,羊城晚报社主办的2024年“全国融媒体主编佛山行”启动,来自人民网、光明日报、中新社、光明网、人民日报海外网、环球网等中央级媒体和中央级平台,以及北京日报、新京报、新民晚报、东南网、湖北日报、齐鲁晚报、潇湘晨报、上游新闻地方权威媒体的“融媒大咖”齐聚佛山,带着“何为佛山”的疑问,开启首日行程。

“南国陶都”焕新彩

南风古灶五百年窑火不断,美陶湾奏响城市更新华彩乐章

走进有陶瓷“活化石”之称的南风古灶、考察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柒号陶仓……31日,“融媒大咖”一行走进佛山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,近距离领略“南国陶都”魅力。调研路线颇具深意,从代表佛山石湾陶文化的南风古灶,到如今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柒号陶仓,穿梭的不仅是空间,更是串联起美陶湾的过去和现在。

对于陶泥窑火,佛山人有着特殊而深厚的感情。500年前,生活在东平河畔的佛山人,用南风古灶的一把窑火,烧出了举世闻名的“南国陶都”,而南风古灶也被誉为佛山制陶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明珠。

逾五百岁“高龄”的南风古灶,从“出生”至今薪火不息、生产未断,见证了佛山制陶业繁盛发展,在新时代里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。据悉,南风古灶建于明代正德年间,至今保留着传统的柴烧方式烧制陶器,是连续使用至今的最古老柴烧龙窑,被誉为“柴烧五百年,世界活文物”。

而如今,围绕着南风古灶、高灶、高庙、林家厅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打造的南风古灶旅游区,已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、广东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、广东省非遗工作站,还获得了国家工业遗产、佛山老字号等称号。2023年12月,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第三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,南风古灶成功上榜。

聚力建设美陶湾,翻开“陶故事”的新篇章。2022年,佛山市委正式提出建设美陶湾,依托陶文化的核心资源,走出新路子,奏响文化赋能城市更新的华彩乐章。美陶湾按照尊重历史遗存风貌的理念,将旧厂房、旧仓库、旧陶工宿舍等改造提升成公共文化设施、文创空间、新业态消费场所等,使老城区“产业”逐渐复苏,迎来华美蝶变。

其中,柒号陶仓是美陶湾第一批推出的重点文化产业园区之一,定位是面向全国高校的研习基地和融合多元文化的国际艺术社区。目前,柒号陶仓园区集聚大师工作室、青创公寓、南风驿站、柒号公塾、仓廪艺廊、原仓剧场、忠信96柴烧营等业态空间,通过综合艺术项目整合文化产业资源,为泛艺术与文化产业人群打造提供交流、交易、交友的“双创”平台。

粤剧之乡唱响时代“好戏”

传承文化内涵,发扬内核精神

弦鼓声声,粤韵袅袅。

读懂粤剧,就能了解佛山。倘若你作为外地游客,偶然造访佛山,或许会在这座城市发现不少粤剧的元素:或是在复古雅致的剧院里,一束灯光照亮了台上演员的婀娜身姿;或是在某个城中公园,三两“票友”一同秀唱腔,引来围观市民共度午后休闲时光;或是在老城区某处老宅,婉转悠扬的曲调从老旧收音机里传出,引得听众细细咀嚼,静静聆听扣人心弦的韵律。

粤剧是“岭南文化十大名片”之一,同时也是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而粤剧的发源地,就在佛山。早期,粤剧由神功戏演变而来,民众通过演戏来酬谢神恩。粤剧之所以能传承至今,关键还在于其不断创新求变的内核。从辛亥革命前后的改良爱国剧目,到20世纪30年代迎合市民经济和电影冲击的形式革新;从新中国成立后“戏改”的文化自觉,到改革开放浪潮中题材更新换代……在漫长的岁月中,粤剧不断突破追求发展与蝶变,顺应着每一个时代的需求。可以说,粤剧就是粤人的维新史,正是敢为人先的佛山之写照。

论及佛山人民心中的粤剧“朝圣地”,非坐落于佛山祖庙内的万福台莫属。据悉,万福台建于清代顺治年间,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,是广东现存最完整的古戏台,也是粤剧在佛山兴旺繁荣的见证。因此,万福台也被誉为“岭南第一台”,在海内外粤剧界享有盛名。

时至今日,万福台依旧好戏连台,每逢喜庆节日、神诞都会演戏,平日里,每逢周六日及农历初一、十五也会有演出,承接演出的主要是粤港澳三地的粤剧私伙局。观众更是络绎不绝,有本地戏迷,也有外来游客。值得一提的是,2009年,通过粤港澳三地联合申报,粤剧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,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保护传承、推广创新粤剧的重要性。

传承发展粤剧,佛山一直在路上。2023年,佛山粤剧院新址的落成,标志着一座集演出、粤剧文化展览、粤剧文化体验,文旅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“一站式”“体验式”粤剧文化剧院综合体的诞生,更代表着大力推动佛山粤剧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的全新起点。

功夫之魂,忠义之韵

“武术之城”用功夫连接世界

天下功夫出少林,南派武林盛佛山。

作为佛山对外的一张“金字名片”,功夫文化早已与这座城市血脉相连。作为南派武术发源地和国内武术流派的“集大成者”,佛山早已成为大多数中国人心中的“武林圣地”。2004年,佛山被中国武术协会授予“武术之城”称号,成为全国首个,也是唯一一个获得该称号的城市。

当前,佛山武术氛围浓厚,50多种拳种广泛流行,其中以咏春拳、蔡李佛拳、莫家拳等南派武术为人称道。佛山不仅有1万多名武术从业者,还建有近300家武馆、105个功夫角,带动了10万多名群众参与武术锻炼。同时,佛山武术海内外吸引力不断加大,已传播到海外176个国家和地区,有6000多家拳馆1000多万人弘扬和传承中华武术精神。“武术之城”正打出“功夫牌”,加速与世界的连接。

拜了祖庙,才算是到过佛山。当日,“融媒大咖”一行前往佛山祖庙博物馆进行参观走访,同时前往黄飞鸿纪念馆、佛山鸿胜馆,探究佛山功夫奥秘所在。“佛山功夫果然名不虚传!”“一招一式尽显风范和气势!”……走进佛山鸿胜馆,“融媒大咖”先后观看了多种套路拳法以及双板斧、双刃、青龙偃月刀等器械套路展示,一招一式尽显佛山功夫精气神,引来现场喝彩连连。据悉,佛山鸿胜馆由张炎创办于咸丰元年。多年来,佛山鸿胜馆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蔡李佛拳传承人,其中多名弟子为中国革命事业献身,诠释着不同时代的“侠义精神”,是不折不扣的“红色武馆”。

经过上百年的传承繁衍,在佛山,功夫不仅成为强身健体的一项全民健身运动,踏进新时代,更以“海纳百川、敢为人先、团结奋进”的精神基因不断传承和创新。近年来,佛山持续加大力度推广功夫文化,通过全力打造佛山功夫文化街区、探索打造一批世界级功夫小镇和功夫名人主题景区、建设一批“功夫+”高新产业集群,不断深化功夫文化内涵,加速建设“世界功夫之城”,焕发岭南广府文化新活力。

翻开卷帙浩繁的史实资料,不难发现,陶艺、粤剧、功夫必能在一定程度上,在各自领域代表了佛山的“最初模样”。

陶艺代表着佛山的“根基”,见证着佛山生产力的发展变迁,同时其源远流长的演变历史,为如今佛山成为“工业强市”“制造业大市”奠定坚实基础;粤剧代表着佛山的“内核”,文脉接续、从未中断,一代又一代佛山人如“粤剧人”般敢为人先,不断追求创新求变;功夫代表着佛山的“精神”,尊师重道、注重传承的故事直到今天仍在这片土地上演,拼搏向上、勇立潮头的精神已渗透进佛山人的骨血,随着时代发展衍生出更多更具象、更广泛的内涵。

何为佛山?这就是佛山。

声明:免责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
热门推荐

XIANGGUAN TUIJIAN

最新推荐

ZHUIXIN

热文榜

TOP